當前位置:首頁 - 針灸推拿保健知識 - 針灸保健方法

使用說明:請輸入關鍵詞,例如:針灸保健方法,本站信息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針灸保健方法

常用的養生保健穴位-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
-其他經脈
(1)手太陰肺經上的保健穴。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本穴功能宣肺理氣、清洩心肺之熱、平喘止咳,對增強肺臟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針刺時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肺臟。
列缺: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處。本穴能宣肺理氣、利咽寬胸、通經活絡,可防治咽喉腫痛、口眼喎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氣喘。針刺時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在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熱、利咽、開竅,是急救穴之一,對發熱、昏迷、休克、咽喉腫痛、癲狂、鼻衄有較好防治作用。針刺時應淺刺0.1寸,或淺刺出血。
太淵:在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暢經絡,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無脈症。針刺時要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
(2)手陽明大腸經上的保健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時常按摩或針刺,可長壽。其功能醒腦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可防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癤、無汗、自汗、盜汗、經閉、滯產、昏迷、癲癇、痺症。直刺0.5~1寸。
曲池:位於肘外輔骨,曲肘,肘橫紋盡頭便是此穴。本穴功能清熱利濕、裕風解表、調和營衛,對上肢不遂、高血壓、咽喉腫痛有較好療效。實驗表明,此穴具有調整血壓。固齒、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本穴功能清熱散風、通鼻竅。對鼻塞、鼻衄、口喎、膽道蛔蟲有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
(3)足陽明胃經上的保健穴。
足三里:位於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大筋內。本穴為全身性強壯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氣增力、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和抗病機能。在國外,對足三里的作用也很強調,特別在日本,有人提出:「每月有十日灸足三里,壽可至200餘歲。」日本滿平先生一家5口人,均活百歲以上,自認為其原因系祖傳「三里灸」所致。針刺本穴對胃痛、腹脹、嘔吐、瀉洩、便秘、高血壓、神經衰弱,以及下肢痿痺症均有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
地倉:在口角外側旁開0.4寸。本穴能疏風通絡,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瞼瞬動,能斜刺或平刺0.5~0.8寸。
(4)足太陰脾經上的保健穴。
三陰交:位於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此穴對增強腹腔諸臟器,特別是生殖系統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腸鳴腹脹、洩瀉、月經不調、帶下、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針刺得氣時,即出針;體弱者,可留針5~10分鐘。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血海: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本穴調和氣血、祛風勝濕,可防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濕疹、膝失節痛。能直刺0.5~1寸。
(5)手少陰心經上的保健穴。
神門:在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本穴能養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煩、健忘、失眠、驚悸怔忡、癲狂。能直刺0.3~0.4寸。
通裡:在神門穴上一寸處。本穴安神寧心、通竅活絡,對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腫痛、暴暗、舌強不語、失眠、腕臂痛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
(6)手太陽小腸經上的保健穴。
後溪: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本穴寧心安神、舒筋活絡、散風清熱,能防治急性腰扭傷、落枕、頭項強痛、耳痛、咽喉腫痛、牙痛、癲狂等症。可直刺0.5~1寸。
聽宮:在耳屏前、下頜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此穴寧神志、宣通耳竅,故對耳聾、耳鳴、中耳炎、牙痛、癲狂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針刺時宜張口,直刺1~1.5寸。
(7)足太陽膀胱經上的保健穴。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能清頭目、通血脈、理氣機,對頭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淺刺0.1寸,但孕婦禁針。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能健脾利濕。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腫、腰背濕痛、水谷不化、瀉洩、腸脹。針刺可直刺0.5~1寸。
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此穴有補腎益精、壯腰利濕作用,對陽痿、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水腫、腰痛有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本穴和胃理氣、化濕消滯、是增強後天之本-胃氣的保健穴,對胃痛納少、腹脹腸嗚、嘔吐、脾胃虛弱療效較好。可斜刺0.5~0.8寸。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人體氣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濕和胃降逆,能防治肢體乏力、背痛、腹脹腹瀉等症。宜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開1.5寸處。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膽、養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本穴寧心安神、寬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對心痛、心煩、驚悸、健忘、胸悶、夢遺、盜汗、癲狂有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氣,對肺功能失調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8)足少陰腎經上的保健穴。
湧泉:在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蜷足時凹陷中。本穴能寧神、開竅、清熱,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對頭痛、頭昏、中風昏迷、休克、小兒驚風、小便不利、大便難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太溪:在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能壯腰健骨、益腎,是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月經不調、陽痿、遺精、失眠、小便頻數等症。針刺宜直刺0.5~1寸。
(9)手厥陰心包經上的保健穴。內關:在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處。本穴寬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嘔,對心痛、失眠、胸悶、心悸諸多心經病症皆有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中沖:在中指尖端的中央,是常用的急救穴之一。能清心開竅。退熱蘇厥,對中風昏迷,舌強不語、心胸煩悶、熱病中暑、小兒驚厥有一定的效果。宜淺刺0.1寸或點刺放血。
(10)手少陽三焦經上的保健穴。
陽池:位於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本穴能舒筋、通絡、解熱,有較好的保健作用,對肩臂痛、腕痛、扁桃體炎防治效果較好。宜直刺0.3~0.5寸。
支溝:在腕背橫紋上3寸,尺橈骨之間。本穴能理氣解郁,疏通腑氣,通經絡,能較好的防治便秘、脅肋痛、耳鳴耳聾。宜直刺0.8~1寸。
(11)足少陽膽經上的保健穴。
風池: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平風府穴,是較好的保健穴之一。功能聰耳明目、醒腦開竅、疏風解熱,對神經衰弱、落枕、目赤痛、中風、耳鳴等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針刺時宜針尖向對側眼球方向斜刺0.5~1寸。
環跳: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連線的外1/3與2/3交界處。有較強的通經活絡作用,對腰胯腿痛。中風偏癱、風寒濕痺、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諸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可直刺2~3寸。
(12)足厥陰肝經上的保健穴。
太沖:在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能疏肝理氣。鎮驚熄風、通絡活血,對頭痛、目眩、高血壓、胸滿脅痛有防治作用。宜直刺0.5~1寸。
章門:在第十一肋端。本穴既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凡腹脹、胃脘痛、脅痛、嘔吐均可刺之。可直刺0.8~1寸。
(13)其他經脈上的保健穴。
關元:位於臍下3寸,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功能:溫腎固精、補氣回陽、清熱利濕,可防治腹痛、月經不調、不孕、帶下、遺精諸症。宜直刺1~2寸,但孕婦禁針。
氣海:位於臍下1.5寸,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功能升陽補氣、補虛固本,對月經不調、中風脫症、崩漏、帶下、脫肛有一定防治作用。宜斜刺0.5寸,得氣後,即出針。最好與足三里穴配合施針,每週1~2次,具有強壯作用。
命門: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功能大補腎陽之氣,固精壯陽。能防治腰痛、陽痿、痛經、神經衰弱、頭痛。可向上斜刺0.5~1寸。
中脘:位於臍上4寸處。有健脾利濕、和胃降逆作用,可防治胃痛、痢疾、嘔吐、呃逆諸症。宜直刺1~2寸。
百會:在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處。能開竅寧神、平肝熄風、升陽固脫,對頭痛、目眩、中風不語、脫肛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宜平刺0.5~0.8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本穴清神志、利咽喉,是四肢部保健奇穴,對昏迷、中暑、熱病、指端麻木、咽喉腫痛、暈厥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可直刺0.1~0.2寸;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運用針刺保健,除了掌握用針、選穴以外,還必須掌握一些刺法原則。
刺法的原則
關於配穴:針刺保健,可選用單穴,也可選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若欲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如果想要調整整體機能者,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在具體運用中,可酌情而定。
關於施針:用針刺保健,養生益壽,用針宜和緩,刺激強度也要適中,一般不宜過大。留針時間不要太久,得氣後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異。尤其是年老體弱及小兒,進針更不宜過深,但形盛體胖之人,則要酌情適當深刺。
關於禁忌:針刺時應避開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發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針刺,過於疲勞、飢餓、精神高度緊張者,不宜針刺。懷孕3個月以內者,下腹部禁針;3個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針。此外,凡能引起子宮收縮的腧穴,如合谷、三陰交、崑崙。至陰等均不宜針刺。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部位,不宜針刺。

本文地址:http://www.shahaizi.com/wenzhang_zhenjiu_3.php?id=295&s=1203495765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