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伊豆的舞女》: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文學藝術

《伊豆的舞女》: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一篇傑出的中篇小說。1926年1月至2月間由「文藝時代」發表。《伊豆的舞女》曾先後6次被搬上銀幕。影片表現了少男少女之間初戀的那種朦朧、純真的情感。給了讀者一份清新之感,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把人們帶入一個空靈美好的唯美世界。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生於大阪。1968年以「敏銳的感受,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日本人的精神實質」獲諾貝爾文學獎。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古都》、《千隻鶴》、《山音》、《睡美人》等。

《伊豆的舞女》描寫的是一位19歲高二學生,為排遣內心不可言喻的憂鬱和苦悶,隻身來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流浪藝人一行,並對那裡的小舞孃產生了似戀非戀的思慕之情。伊豆的舞女薰子深深地吸引了「我」。文章寫了從一件件小事,一直到最後「我」和薰子的離別的過程。

舞女看上去約莫十七、八歲的光景,豐盈而漆黑的頭髮,大髮髻古雅而又奇特,鮮花般嬌美的面容,眼角處塗抹著古色的胭脂紅。很顯然,從舞女的頭髮以及她裝扮成一幅妙齡女子的樣子並未表現出年幼的特徵,相反卻透漏著成年人穩重成熟的一面:美麗善良、舉止文雅、恭順謙和。漫漫的巡迴藝人生活四處飄零,無所依靠,所經受的艱辛也比常人要多得多,儘管如此,舞女仍保留著這種純樸的羞澀。

小說中「我」平等待人的品質是鋪墊這場溫馨之旅的基石。一路走來,作為大學預科生的「我」接觸到的人形形色色,尤以社會下層人居多,但卻能始終保持謙和與關注的態度。正是這種品質,贏得巡迴藝人的信任與尊重,也是「我」能與他們相伴旅行的基礎。《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終都帶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小說以「山路變得彎彎曲曲」起筆,不禁讓人聯想到人生道路的坎坷艱難。加之此刻陣雨來襲,而此時「我」正獨自旅行來到伊豆則更給人以孤寂寥落之感。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描寫的一段經典的日式愛情,恬靜清淡而又蘊含了極其深厚的人生況味。同時,也描畫了一個在悲哀中由於人們心靈的互相交流、相互撫慰而產生的和諧幸福的理想境界。這個愛情故事的唇紋眼角都浸漬著東方民族的神韻,在欲語還休中細膩刻骨地勾畫出迷離憂鬱的南國風情。在邂逅與告別中,令人忘卻現實與創作的界限而隨著川端康成神奇的筆觸緩緩沉入空靈美好的唯美境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文學藝術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