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是怎麼失敗的?建武中興失敗的理由解析

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是怎麼失敗的?建武中興失敗的理由解析

日本歷史故事

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是怎麼失敗的?建武中興失敗的理由解析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後醍醐天皇的建武中興是怎麼失敗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後醍醐天皇佔領京都後,後醒酗天皇即從伯營出發,途中宣佈廢光嚴天皇,6月4日回到京都,實現親政。但是後醍醐天皇違背了農民和武士的期望,所作第一件事就是收回幕府統治時期皇族、貴族、寺院失掉的土地,恢復他們對莊園的統治,對武士的領地則實行限制。作為政府的常設機構,有保留下來的商討國政的「記錄所」,有新置的掌握訴訟事務的「雜訴決斷所」,執掌軍事、警察事宜的「武者所」和負責論功行賞事務的「恩賞方」。地方統治機構,一如從前,並置國司和守護。中央和地方的要職幾乎都被皇族貴族們壟斷,只有獲得天皇信任的少數武士才撈到一官半職。次年改元「建武」,為擴建天皇宮殿,宣佈要向各國地頭武士徵收其所得的二十分之一作為特別稅,還宣佈要他們按10町1名比例出「仕丁」(人夫)。當然這些負擔都要壓在農民身上。這個政權在短短兩年裡的所作所為,已充分暴露出它的「中興」的反動實質。

農民極其憤慨,地方武士為謀求「恩賞」,或為要求政府確認他們從前的土地領有權而紛紛來京爭吵。農民抗議說,一旦迎來明王聖主的盛世,日子就會好過,天下農民都這樣想而喜氣洋洋。這塊地方自從正安(公元1299年—公元1301年)年間起,置於北條氏直接支配之下,年貢和徭役負擔加重,人們嘗盡苦頭。這次幕府滅亡,變為東寺御領(京都東寺領地),人們以為年貢負擔會減輕,生活會好起來,因而寥形於色。然而實際上年貢等負擔卻較北條氏管理時更重,生活苦不堪吉,毫無辦法。這些話是公元1334年8月京都東寺即教王護國寺領地若狹國(福井縣)太良莊農民直接向莊園領主東寺提出的抗議書中講的。抗議表明,農民十分清楚:在對農民實行暴政的莊園領主背後,存在著和莊園領主勾結起來以維持政權的建武政府。太良莊農民的抗議是整個日本農民的聲音。

天皇腳下的京都市民群眾對建武政權進行嘲笑和批判。《建武年間記》載有當時一篇諷刺小品,深刻地揭露了建武政權的黑暗和京都秩序的混亂。小品說:「都城流行的是夜襲、強搶、假傳聖旨,囚徒、急使快馬過市,僧人忽而還俗,俗人忽而出家。有的人既保留原有領地,又蒙思賞,一步登天;有的人領地被沒收,背負著材料箱子來這裡訴訟。到處是阿諛逢迎和讒言垢語,作亂犯上驟然青雲直上的人何其多……」《太平記》中的一段話也反映了當時多數人的心理狀態:「如像現在這個樣子成了朝廷的一統天下,各國的地頭、御家人就將統統變為奴婢和賤民。有很多人在想:啊,什麼奇跡都會出現,還會出現武家掌權的世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日本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