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論的歷史背景:普魯士在拿破侖鐵蹄下顫抖

戰爭論的歷史背景:普魯士在拿破侖鐵蹄下顫抖

歷史故事

戰爭論的歷史背景:普魯士在拿破侖鐵蹄下顫抖

克勞塞維茨所生活的時代,正是近代歐洲工業革命、民族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相繼發生的時代。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拿破侖戰爭的實踐,宣告了封建專制主義陳腐落後的舊戰爭學說的徹底破產,在軍事上引起了巨大的變革。

法國大革命、歷次拿破侖戰爭和19世紀初歐洲各國人民的名族解放運動,對於克勞塞維茨世界觀、軍事觀的形成,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克勞塞維茨雖然對法國大革命持反對態度,但他同時也清楚地看出了這次革命在軍事上引起的根本性變化,對封建主義軍事理論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克勞塞維茨觀點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康德、費希特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克勞塞維茨以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為指針,在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中首次對戰爭和軍事學術等一系列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發展作了分析。克勞塞維茨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侖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許多軍事歷史著作。

《戰爭論》的結論是:「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的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裡以劍代表,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極高評價。從歷史上看,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仍是資產階級的中庸思想:在進步的觀點中夾雜著反動思想、普魯士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