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使用說明:請輸入查詢關鍵詞,例如:亞健康

小兒哮喘發作 護理問與答
我的寶寶最近被兒科醫生診斷為哮喘,對於這種疾病我瞭解不多,請問,哮喘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Q:我的寶寶最近被兒科醫生診斷為哮喘,對於這種疾病我瞭解不多,請
分類:家庭急救
小孩卡喉 急救務必爭分秒
貪吃是小孩的天性。在他們囫圇吞棗的同時,亦時時潛伏著生命危險…… 引起孩子卡喉的食物,最常見的是花生米、瓜子和豆類;另外,香甜軟綿的食物(像果凍等)亦不少見;還
分類:家庭急救
舌下含藥 日常急救不可少
從口腔黏膜吸收到發揮藥效僅需30秒,比口服給藥快10倍~20倍,特別適用於急症救治。 舌下含藥是通過口腔黏膜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而發揮藥效,經臨床實驗證明,從口腔黏膜
分類:家庭急救
絕處逢生 急救用品巧代用
各種急性病症的發生,誰也很難預料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發生,就是平時準備了家庭急救箱,但也不能把它隨身帶到發生事故的現常萬一意外發生,也不必為沒帶急救用品而
分類:家庭急救
指壓止血法
指壓止血法 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當受外傷,引起大出血,其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四分之一,生命就會發生危險。 指壓止血法是指較大的動脈出血後,用拇指壓住出
分類:家庭急救
專家教您自救互救
專家教您自救互救 西安市急救中心賀西君主任告訴記者一件真實的事情:1989年,他的一位朋友到北京香山遊玩,中途心臟病突發,現場群眾發現後馬上進行了急救,並撥打了
分類:家庭急救
撥打急救電話的注意事項
撥打急救電話的注意事項: 撥打120電話急救電話時,切勿驚慌,應保持鎮靜、講話清晰、簡練易懂。 呼救者必須說清病人的症狀或傷情,以便於準確派車;講清現場地點、等
分類:家庭急救
如何尋求急救?
如何尋求急救? 請撥打急救服務電話120
分類:家庭急救
什麼情況下撥打急救電話?
什麼情況下撥打急救電話 在醫院外如果有人患上重危疾病或發生了意外受傷時,請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發出呼救。
分類:家庭急救
心臟病在家發作怎麼辦?
北京市崇文區安化北裡曹女士:11月5日總第481期2版的《一分鐘學會「起死回生」》一文,文中提到用傻瓜式自動體外除顫器可以在一分鐘內對心臟驟停的患者實施起死回生的
分類:家庭急救
使用救生氣墊應注意的問題
救生氣墊,是一種高空逃生的救生設備。它具有充氣時間短,緩衝效果顯著,操作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等特點。 救生氣墊,是一種高空逃生的救生設備。它具有充氣時間短,緩
分類:家庭急救
國外旅行應該注意的事項
國際旅行成為了發達國家許多人的新生活方式。各種形式的國際旅行率正在增長。儘管在紐約和華盛頓發生了911暴行,全球航空乘客的人數正以每年約7.4%的速度增長;而且每
分類:家庭急救
包紮止血法
包紮止血法是指用繃帶、三角巾、止血帶等物品,直接敷在傷口或結紮某一部位的處理措施。 操作要領 1.加壓包紮止血法:適用於小動脈、靜脈及毛細血管出血。用消毒紗布
分類:家庭急救
體溫測量法
健康人體溫在36-37.4℃之間(腋窩),超出這個範圍是發燒。38℃以下是低燒,39℃以上是高燒。 操作要領 1.測體溫時,要先把體溫計上的水銀柱甩到35度以下,用棉花蘸酒
分類:家庭急救
骨折固定法
當發生骨折事故之後,為了使斷骨不再加重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為了減輕患者的疼痛和便於醫生的診治,在運送患者去醫院的途中,應進行必要的固定。 操作要領 1.肱骨骨折
分類:家庭急救
怎樣撥打「120」急救電話
時間就是生命。因此撥打「120」急救電話最佳人選為患者親屬或現場知情者;通話一般採用急救中心詢問,求救者回答的方式。患者姓名、性別、工作單位、擬去醫院、聯繫電
分類:家庭急救
學會正確搬運傷員
典型案例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位女醫生腰椎被樓板砸傷,當時幾個群眾救援人員過來後,直接將她拖了出來。女醫生當時雖處於半昏迷,但她仍能意識到自己的傷勢,她知
分類:家庭急救
教你如何指壓止血
血液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當受外傷,引起大出血,其出血量超過全身血量的四分之一,生命就會發生危險。 指壓止血法是指較大的動脈出血後,用拇指壓住出血的血管上方
分類:家庭急救
急性腹瀉的用藥選擇
用法與用量不良反應與禁忌症: 1、復方新諾明(SMZCO)每日2次,每次2片,首次劑量應加倍。易發生胃腸道刺激、皮疹、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有磺胺藥過敏史者應禁用。 2、黃
分類:家庭急救
退燒藥不要急著吃
感冒患者日漸增多,少數人甚至出現了發燒的症狀。有些患者一發現體溫升高,就會服用一些退燒藥,認為出上一身汗,病也就好了。 這樣做至少有3個弊端。首先,發熱本是
分類:家庭急救
健康小常識,女性健康小常識,日常生活小常識

學習網(www.shahaizi.com)健康生活小常識提供:時尚美容、兒童保健、醫療保健、綠色生活、飲食營養、減肥健身、心理健康、家庭保健、孕育生殖、健康飲食、戒煙方法、日常保健、傷風感冒、果蔬營養、飲食宜忌、亞健康、養生之道、家庭急救等內容。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