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滋陰降火湯4
滋陰降火湯4 【來源】《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當歸生地白芍白朮各3克麥門冬天門冬甘草各1.5克知母黃柏遠志陳皮川芎各1.8克 【用法】上藥加生薑,水煎,溫服。 【
滋陰降火湯5
滋陰降火湯5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當歸黃柏(鹽水炒)各4.5克知母牛膝生地各3克白芍3.6克甘草梢木通各2.4克 【用法】水煎,空腹時服。 【主治】火燥血
滋陰降火湯6
滋陰降火湯6 【來源】《幼幼集成》卷三。 【組成】大生地當歸身杭白芍淨知母建蓮肉潤玄參大杭冬各3克正雅連天花粉炙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淨水濃煎。清晨空腹時
滋陰降火湯7
滋陰降火湯7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白芍3.9克當歸3.6克熟地麥冬m白朮各3克酒生地2.4克陳皮2.1克鹽知母鹽黃柏各1.5克生薑3片大棗2枚 【用法】水煎
滋陰內托散
滋陰內托散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耆各4.5克皂角針澤瀉穿山甲各1.5克 【用法】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服。 【主治】
滋陰寧神湯
滋陰寧神湯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茯神白朮遠志各3克酸棗仁甘草各1.5克黃連(酒炒)1.2克 【用法】上藥加生薑,水煎,溫服。 【主治
滋陰清胃丸
滋陰清胃丸 【來源】《萬病回春》卷五。 【組成】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牡丹皮(去骨)梔子仁(鹽水炒)各30克軟石膏(鍛,醋淬)60克黃連(酒炒)知母葛粉防風各21克升麻白
滋陰清燥湯
滋陰清燥湯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 【組成】滑石30克甘草9克生杭芍12克生山藥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溫病,外表已解,其人或兼滑瀉,或兼喘息,或
滋陰湯
滋陰湯 【來源】《會約醫鏡》卷九。 【組成】熟地6克淮山藥4.5克麥冬(去心,微炒)2.4克當歸(酒洗,去尾)3.9克白芍(酒炒)3克甘草(炙)1.8克阿膠(蛤粉炒)3克茯苓3克杜仲(
滋陰息風湯
滋陰息風湯 【來源】《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熟地12克當歸6克枸杞9克菟絲12克甘菊6克巴戟天9克豨薟9克天麻2.4克獨活3克(酒炒)紅棗10枚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
滋陰抑火湯
滋陰抑火湯 【來源】《丹台玉案》卷四。 【組成】當歸9克知母麥門冬天門冬地骨皮丹皮各6克棗仁柴胡天花粉人參各3克 【用法】上藥加燈心30莖,水煎,空腹時服。 【主治
滋燥養榮湯
滋燥養榮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 【組成】當歸(酒洗)6克生地黃熱地黃白芍葯秦艽黃芩各4.5克防風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皮膚皴揭,筋燥爪干。
滋燥飲
滋燥飲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天冬麥冬生地花粉白芍秦艽 【用法】上藥加蜜、童便,水煎服。 【功用】滋燥潤肺。 【主治】肺燥。
子淋散
子淋散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二。 【組成】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大腹皮(洗去沙土,薑汁拌炒)木通甘草淡竹葉 【用法】上藥銼碎。水煎服。 【主治】妊娠小便澀痛頻數
子母散
子母散 【來源】《產寶諸方》。 【組成】蒺藜子貝母各120克 【用法】上藥為末。米飲送下1匙,半小時後再服。 【主治】婦人難產,胞衣不出,子死腹中。
子芩防風散
子芩防風散 【來源】《醫級》卷九。 【組成】條芩(酒炒)防風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克,空腹時用溫酒調下。 【主治】肝經風熱,以致血崩、便血、尿血、血淋。
子芩湯
子芩湯 【來源】《外科秘要》卷三十六引《古今錄驗》。 【組成】子芩3.6克知母女萎各1.8克竹葉(切)2.4克黃柏甘草(炙)各1.2克 【用法】上六味,切。以水200毫升,煮取1
子芩丸
子芩丸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一。 【組成】條芩120克(醋浸,紙裹煨七次)當歸60克(酒洗) 【用法】上藥為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時用霹靂酒
子午丸
子午丸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七。 【組成】榧子(去殼)60克蓮肉(去心)枸杞子白龍骨川巴戟(去心)破故紙(炒)真琥珀(另研)芡實苦楮實(去殼)白礬(枯)赤茯苓(去皮)白茯
紫參散
紫參散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二。 【組成】五味子紫參炙甘草麻黃桔梗各15克米殼(蜜炒黃色)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12克,入白湯點服。嗽住止後服。 【功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