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茜根散2
茜根散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茜根黃芩阿膠(蛤粉炒)側柏葉生地黃各30克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以水225毫升,加生薑3片,煎至170
茜根丸
茜根丸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茜根(洗)川升麻犀角(鎊)地榆(洗)當歸(去蘆,酒洗)黃連(去須)枳殼(去甑,麩炒)白芍葯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醋煮麵糊
茜梅丸
茜梅丸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五。 【組成】茜草根艾葉各30克烏梅肉(焙乾)15克 【用法】上研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烏梅湯下。 【主治】衄血。
羌活補髓丸
羌活補髓丸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 【組成】羌活芎藭當歸各90克桂心60克人參120克棗肉(研如脂)羊髓酥各600克牛髓1.2千克大麻仁1.2千克(熬,研如脂) 【用法
羌活導滯湯
羌活導滯湯 【來源】《醫學發明》卷九。 【組成】羌活獨活各15克大黃(酒煨)30克防己當歸各9克枳實(麩炒)6克 【用法】上藥哎咀,如麻豆大。每服15~21克,用水300毫升
羌活防風湯
羌活防風湯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組成】羌活防風川芎稿本當歸芍葯甘草各30克地榆細辛各60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5~21克,用水225毫升,同煎
羌活附子湯
羌活附子湯 【來源】《東垣試效方》卷五。 【組成】麻黃0.9克(不去根、節)黑附子0.9克羌活1.5克蒼朮1.5克防風0.6克黃耆3克甘草升麻各0.6克白芷白殭蠶黃柏各0.9克 【用
羌活散1
羌活散1 【來源】《蘇沈良方》卷五引《靈苑方》。 【異名】羌活附子散(《類證活人書》卷十八)。 【組成】羌活附子(炮)茴香(微炒)各15克木香乾薑(炮)各棗許 【用法】上
羌活散2
羌活散2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組成】前胡(去蘆)羌活(去蘆)麻黃(去根、節)白茯苓(去皮)川芎黃芩甘草(爛)蔓荊子(去白皮)枳殼(去瓤,麩炒)細辛(去苗)石
羌活神術散
羌活神術散 【來源】《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羌活稿本川芎白芷蒼朮細辛甘草 【用法】加生薑、蔥白,水煎服。 【主治】感冒風寒,頭疼發熱,惡寒拘急,體痛無汗
羌活升麻湯
羌活升麻湯 【來源】《古今醫統》卷二十五。 【組成】羌活升麻葛根白芍葯人參黃芩各3克黃連石膏甘草生地黃知母各2.1克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加生薑3片,大棗1枚
羌活勝風湯
羌活勝風湯 【來源】《原機啟微》卷下。 【組成】白朮1.5克枳殼羌活川芎白芷獨活防風前胡桔梗薄荷各1.2克荊芥甘草各0.9克柴胡2.1克黃芩1.5克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3
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湯 【來源】《內外傷辨》卷中。 【異名】通氣防風湯(《醫學發明》卷五)。 【組成】羌活獨活各3克稿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1.5克蔓荊子0.9克 【用法】上藥哎咀,
羌活湯1
羌活湯1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炙甘草2.1克澤瀉9克栝樓根(酒洗)白茯苓酒黃柏各15克柴胡21克防風細黃芩(酒洗)酒黃連羌活各30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
羌活湯2
羌活湯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羌活(去蘆)60克附子(炮,去皮、臍)秦艽(去蘆)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川芎當歸(去蘆)川牛膝(去蘆,酒浸)桃仁(去皮、
羌活湯3
羌活湯3 【來源】《症因脈治》卷一。 【組成】羌活獨活柴胡防風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寒邪,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脈浮緊者。
羌活桃仁湯
羌活桃仁湯 【來源】《觀聚方要補》卷四引呂氏《經驗良方》。 【組成】羌活桃仁紅花牛膝玄胡大黃各等分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加蔥1根,煎服。 【主治】墜墮閃挫
羌活退翳丸
羌活退翳丸 【來源】《蘭室秘藏》捲上。 【異名】滋陰地黃丸(《醫學綱目》卷十三)、柴胡退翳丸(《銀海精微》卷下)。 【組成】黑附子(炮)寒水石各3克酒防己6克知母(酒
羌活芎稿湯
羌活芎稿湯 【來源】《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半夏(薑汁炒)杏仁(去皮、尖)羌活稿本川芎防風白茯苓甘草白芷麻黃陳皮桂枝各等分 【用法】上藥銼末。水煎服。 【主治
羌烏散
羌烏散 【來源】《病機沙篆》。 【組成】羌活細辛各3克川烏草烏(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一宿)各3克酒芩炙草各1.5克 【用法】共為細末。沖服。 【主治】風寒上攻,眉稜骨痛。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