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生地黃散2
生地黃散2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 【異名】生地黃飲子(《潔古家珍》)。 【組成】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地骨皮天門冬黃耆芍葯甘草黃芩各等分 【用法】上藥
生地黃湯1
生地黃湯1 【來源】《醫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 【組成】生地黃15克柏葉9克黃芩6克阿膠6克甘草6克 【用法】上五物,以水1.4升,煮取600毫升,絞去滓,納膠令烊,
生地黃湯2
生地黃湯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三。 【組成】生地黃15克甘草黃連桂心各3克大棗20枚淡竹葉6克(一作竹皮)赤石脂6克 【用法】上七味,哎咀,以水2升,煮竹葉,取1
生地黃湯3
生地黃湯3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生地黃(洗淨)60克阿膠(炒酥)30克川芎桔梗蒲黃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藥銼碎。每服9克,水煎,入生薑汁100毫升,
生地黃湯4
生地黃湯4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 【組成】生地黃赤芍葯川芎當歸天花粉甘草(生) 【用法】水煎服。外用熊膽湯洗之自愈。 【主治】初生兒脾經有熱,眼閉不能開。
生地黃丸
生地黃丸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二。 【組成】生地黃甘菊防風枳殼決明子石決明白芍茯神 【用法】研末為丸。每次9克,一日二次。 【主治】眉稜骨痛屬肝虛者。
生地黃飲子1
生地黃飲子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二十。 【異名】生地黃湯(《聖濟總錄》卷九)。 【組成】生地黃汁250毫升竹瀝250毫升荊瀝250毫升防風15克(去蘆、頭)附子15克(炮
生地黃飲子2
生地黃飲子2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人參黃耆生地熟地金石斛天冬麥冬枳殼枇杷葉澤瀉各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生精補血,潤燥止渴
生發膏
生發膏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異名】甘松膏(《普濟方》卷四十八)。 【組成】蔓荊子附子細辛續斷皂莢澤蘭零陵香防風杏仁藿香白芷各60克松葉石南各90克莽
生附四君子湯1
生附四君子湯1 【來源】《直指小兒方》卷二。 【組成】四君子湯三份生附子末一份(厥逆者對加)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加生薑5片,慢火熟煎,以匙送下。 【功用
生附四君子湯2
生附四君子湯2 【來源】《證治準繩·幼科》卷二。 【組成】人參白朮附子木香茯苓橘紅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1.5~2.1克,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功用】益
生附湯
生附湯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八。 【組成】附子(生)7.5克蒼朮(炒)杜仲(姜制,炒)各15克生乾薑白朮茯苓牛膝(酒浸,焙)厚樸(制)甘草(炙)各7.5克 【用法】上銼。每服
生干地黃湯
生干地黃湯 【來源】《活幼口議》卷二十。 【組成】生干地黃熟干地黃各30克(並洗)麥門冬子(去心)15克川當歸7.5克枳殼(米泔浸一宿,麩炒)7.5克杏仁(湯泡,去皮、尖,麩
生化奪命湯
生化奪命湯 【來源】《產寶》。 【組成】川l芎6克當歸12克乾薑(炙黑)1.5克甘草(炙)0.9克桃仁(去皮、尖,研)11粒肉桂0.9克(服二劑後去此味) 【用法】上藥加黑棗1枚,用
生化湯
生化湯 【來源】《傅青主女科·產後編》捲上。 【組成】當歸24克川芎9克桃仁14粒(去皮、尖,研)黑姜1.5克炙草1.5克 【用法】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活血化瘀
生化通經湯
生化通經湯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酒丹參12克香附土牛膝各9克當歸尾桃仁各6克紅花3克澤蘭12克, 【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活血祛瘀。 【主治】
生慧湯
生慧湯 【來源】《辨證錄》卷四。 【組成】熟地30克山茱萸12克遠志6克生棗仁15克柏子仁(去油)15克茯神9克人參9克菖蒲1.5克白芥子6克 【用法】水煎服。連服一月,自然
生肌八寶丹
生肌八寶丹 【來源】《中醫傷科學講義》。 【異名】生肌八寶散(《中醫傷科學》)。 【組成】鍛石膏30克赤石脂30克鉛丹9克龍骨9克輕粉30克血竭9克乳香9克沒藥9克 【用法
生肌定痛散
生肌定痛散 【來源】《外科大成》卷一。 【組成】生石膏(為末,用甘草湯飛五至七次)30克硼砂15克辰砂9克冰片0.6克 【用法】共為細末。外撒患處。 【功用】化腐,定痛
生肌鳳雛膏
生肌鳳雛膏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輕粉末3克乳香末血竭末龍骨末各1.5克 【用法】用雞蛋10餘個,煮熟,去白用黃,銅勺內熬油約9克,傾入盞內,加輕粉等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