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香附湯
香附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十。 【組成】香附川芎當歸柴胡青皮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怒傷脅痛。
香附丸1
香附丸1 【來源】《朱氏集驗方》卷十一。 【組成】牽牛(炒)香附子(炒)石燕(鍛紅,酒浸,研)巴豆7粒(同牽牛炒,去巴豆) 【用法】上藥研末,水泛為丸,用蓖麻湯下。 【
香附丸2
香附丸2 【來源】《普濟方》卷三三一。 【組成】香附子60克(醋煮)吳茱萸白薇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米湯下。 【主治】婦
香附丸3
香附丸3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六。 【組成】香附子(大者,去皮)沉香各15克檳榔雄鼠糞(兩頭尖者,燒)各7.5克 【用法】上為末,羊髓60克,煮爛和成膏,丸如小豆大。
香附旋復花湯
香附旋復花湯 【來源】《溫病條辨》卷王。 【組成】生香附9克旋復花(絹包)9克蘇子霜9克廣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塊9克薏仁15克 【用法】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
香甘散
香甘散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香附甘草各30克 【用法】共為細末。每服9克,白湯調下。 【主治】肝氣鬱結,心煩善怒,脈象弦濡。
香膏1
香膏1 【來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組成】白芷當歸芎藭細辛辛夷通草桂心熏草各22.5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苦酒漬一宿,以豬膏14克,煎至白芷色
香膏2
香膏2 【來源】《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古今錄驗》。 【異名】木香膏(《聖濟總錄》卷一一六)。 【組成】當歸芎藭青木香細辛通草蕤核仁白芷各15克 【用法】上七味,切
香葛湯
香葛湯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 【組成】藿香白茯苓甘草(炙)各15克丁香干葛人參各30克 【用法】上為湯劑。另以麝香1克,研服0.5~1克,薑湯調下。以意
香葛湯2
香葛湯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一。 【組成】紫蘇(去根)白芍葯香附子(炒去毛)川升麻白干葛薄陳皮各30克白芷大川芎各15克蒼朮(米泔浸,切,炒黃色)30克大甘草15克 【
香桂散
香桂散 【來源】《博濟方》卷四。 【組成】當歸川芎各7.5克官桂(去皮)15克 【用法】上三味,同為細末,分作三服。每服酒150毫升,煎三五沸,更入童便少許,同煎至100
香桂丸
香桂丸 【來源】《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當歸90克川芎45克桂心45克木香45克 【用法】上為細末,炒砂糖糊丸。每用9克,用炒荷葉湯送服。 【主治】婦人產後臍下痛
香橘餅
香橘餅 【來源】《嬰童百問》卷七。 【組成】木香3克青皮3克(炒)陳皮3克厚樸(薑汁炒)15克神曲15克(炒)麥芽15克(炒) 【用法】上為末,蜜和為餅。紫蘇、米飲調下。 【主
香橘湯
香橘湯 【來源】《仁齋直指》卷五。 【組成】香附(炒)半夏(制)橘紅各60克甘草(炒)22.5克 【用法】上藥銼末。每服9克,加生薑5片,大棗2枚,煎服。 【主治】七情所傷,
香殼散
香殼散 【來源】《小兒衛生總微論》卷七。 【組成】橘皮(洗,去瓤) 【用法】為細末。每服3克,空腹時用生薑湯調下。 【主治】傷寒心胸滿悶不舒。
香殼湯
香殼湯 【來源】《明醫指掌》卷九。 【異名】香殼散(《類證治裁》卷八)。 【組成】香附15克(炒)枳殼12克(炒)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6克,白湯送下。 【主治】妊娠氣
香蔻丸
香蔻丸 【來源】《普濟方》卷三九八。 【組成】黃連(去須)木香訶子肉(煨)肉豆蔻縮砂仁白茯苓各6克 【用法】上藥研末,飯為丸。每服15丸,米飲或薑湯送下。 【主治】小
香雷散
香雷散 【來源】《幼幼新書》卷三十一引張渙。 【組成】雷丸苦楝根淡蕪荑鶴虱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次1.5克,用生豬肉淡湯調下,不拘時。 【主治】小兒蟲病腹痛
香稜丸1
香稜丸1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異名】仙方香稜丸(《衛生寶鑒》卷十四)、香殼丸(《玉機微義》卷二十)。 【組成】木香丁香各15克京三稜(細銼,浸一宿)枳殼(去
香稜丸2
香稜丸2 【來源】《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三稜180克(醋炒)青皮陳皮莪術(炮,或醋炒)枳殼(炒)枳實(炒)蘿蔔子(炒)香附子各90克(炒)黃連神曲(炒)麥芽(炒)鱉甲(醋炙)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