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廣毒至靈丹
廣毒至靈丹 【來源】《瘍科心得集》卷下。 【組成】生大黃(曬研)90克生川連(曬研)15克廣珠15克黃芩(鹽水炒)30克硃砂9克百步(鹽水炒)30克核桃夾(鹽水炒)30克肥皂夾灰60
廣靈丹
廣靈丹 【來源】《青囊秘傳》。 【組成】銀朱生羽炙乳香炙沒藥青黛藿香薄荷明雄殭蠶洋樟半夏細辛白芷大黃木鱉子牙皂茅術木香各15克冰片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摻
廣茂潰堅湯
廣茂潰堅湯 【來源】《蘭室秘藏》捲上。 【組成】廣茂紅花升麻吳茱萸各0.6克生甘草柴胡澤瀉神曲青皮陳皮各0.9克厚樸(生用)黃芩黃連益智仁草豆蔻仁當歸梢各1.5克半夏2.
廣茂潰堅丸
廣茂潰堅丸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九。 【組成】木香青皮陳皮廣茂烏梅京三稜各30克大椒巴豆(去心、膜)各15克 【用法】上藥八味,為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5~7丸
廣澤湯
廣澤湯 【來源】《辨證錄》卷六。 【組成】麥冬60克生地30克車前子劉寄奴各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大病之後,小便不通,脹甚欲死者。
歸柴飲
歸柴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30克柴胡15克炙甘草2.4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煎服。或加生薑3~5片,或加陳皮3克,或加人參。 【主治】營虛不能
歸桂化逆湯
歸桂化逆湯 【來源】《醫醇剩義》卷二。 【組成】當歸6克白芍(酒炒)4.5克肉桂1.5克青皮3克茯苓6克蒺藜12克郁金6克合歡花6克木香1.5克牛膝6克玫瑰花1.5克紅棗5枚降香1.
歸薑湯
歸薑湯 【來源】《醫學心悟》卷五。 【組成】當歸9克黑姜2.1克棗仁4.5克(炒) 【用法】上藥加大棗5枚,去核,水煎服。 【主治】產後心慌自汗。 【加減】若服後自汗仍多
歸靈湯
歸靈湯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異名】歸靈內托散(《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熟地米仁木瓜防己天花粉金銀花白鮮皮人參白朮各3克甘草1.5克威靈仙
歸苓散
歸苓散 【來源】《杏苑生春》卷八。 【組成】當歸茯苓芍葯生甘草梢木通陳皮白朮燈心各等分 【用法】上藥哎咀。水煎,空腹時溫服。 【主治】產後小便不通。
歸麥榆草湯
歸麥榆草湯 【來源】《辨證錄》卷十。 【組成】生甘草60克當歸30克麥冬30克地榆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鹽鹵中毒,口鹹作渴,腹中疼痛,身倦腳縮。
歸脾湯
歸脾湯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白朮茯神(去木)黃耆(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人參木香(不見火)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
歸脾湯1
歸脾湯1 【來源】《正體類要》卷下。 【異名】加味歸脾湯({古今醫鑒》卷十一)、歸脾養營湯(《瘍科心得集》)、歸脾丸( 【組成】白朮當歸白茯苓黃耆(炙)龍眼肉遠志酸棗
歸氣飲
歸氣飲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熟地9~15克茯苓6克扁豆6克乾薑(炮)丁香陳皮各3克藿香4.5克炙甘草2.4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時溫
歸茸丸
歸茸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鹿茸(酒蒸)當歸(酒蒸)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用烏梅水煮去核,與前末搗勻,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空腹時用米
歸芍地黃湯1
歸芍地黃湯1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生地歸身白芍葯枸杞丹皮知母人參甘草地骨皮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血益氣,滋陰清熱。 【主治】血虛咳嗽,盜
歸芍地黃湯2
歸芍地黃湯2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當歸白芍葯生地丹皮茯苓山藥山茱萸澤瀉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養血。 【主治】肝腎陰虧,頭昏頭痛,耳鳴目
歸芍地黃丸
歸芍地黃丸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熟地240克山藥120克山萸肉(炙)120克丹皮90克茯苓90克澤瀉90克白芍(酒炒)60克當歸60克 【用法】共研為細粉,過
歸芍甘麥湯
歸芍甘麥湯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當歸6克杭芍12克白朮9克柴胡6克茯神9克甘草3克小麥30克(或麥芽18克)大棗3枚 【用法】水煎,溫服,不拘時。 【功用
歸芍紅花散
歸芍紅花散 【來源】《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當歸大黃梔子仁黃芩紅花(以上俱酒洗,微炒)赤芍葯甘草白芷防風生地黃連翹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9克,水煎,空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