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如聖餅子
如聖餅子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組成】防風天麻半夏(生)各1.5克天南星(洗)乾薑川烏(去皮、尖)各30克川芎甘草(炙)各6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湯浸蒸
如聖金刀散
如聖金刀散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松香(淨末)210克枯礬生礬各45克 【用法】上藥共為極細末,貯罐內密封。用時摻於創口,紙蓋絹扎。 【主治】刀刃所傷,
如聖散1
如聖散1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蛤粉青葙子石決明各15克 【用法】上三味藥,為細散,用牛肝60克批開,摻藥5克在內,麻繩扎定,用米泔水煮熟,細嚼9
如聖散2
如聖散2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二。 【組成】棕櫚30克(燒黑灰)烏梅90克乾薑30克(燒過,存五分性) 【用法】上三味藥,搗羅為散。每服3克,空腹時用烏梅湯調下。久
如聖散3
如聖散3 【來源】《衛生寶鑒》卷九, 【組成】麻黃(燒灰)15克盆消7.5克麝香少許腦子少許 【用法】上藥為末。搐鼻內。 【主治】眼目及頭風偏頭痛。
如聖散4
如聖散4 【來源】《普濟方》卷二一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馬藺花麥門冬甜葶藶白茅根車前子檀香連翹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12克,加燒酒少許,水煎服。 【
如意金黃散
如意金黃散 【來源】《外科正宗》卷一。 【異名】金黃散(《嵩崖遵生》卷十二)、神效金黃散(《良朋彙集》卷五)。 【組成】天花粉(上白)5千克黃柏(色重者)大黃薑黃各2.5
如意通聖散
如意通聖散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四引《集驗》。 【組成】當歸(去蘆)陳皮(去白)麻黃(去節)甘草(炙)川芎御米殼(去頂、膈)丁香各等分 【用法】上藥用慢火炒令黃
如意丸
如意丸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枳實(去瓤)檳榔橘紅半夏(湯泡七次)蓬術京三稜乾薑(炮)黃連(去須)各60克巴豆21粒(連殼用) 【用法】上藥除巴豆外,銼如豆
濡髒湯
濡髒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組成】生葛根15克豬膏15克大黃9克 【用法】上三味,哎咀,以水7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內膏,煎取300毫升,澄清。強人
薷苓清暑湯
薷苓清暑湯 【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藿香香薷雲苓廣皮厚樸麥冬人參白朮扁豆澤瀉甘草草蔻竹茹砂仁生薑烏梅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妊娠盛夏中暑
薷苓湯
薷苓湯 【來源】《古今醫統》卷三十五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香薷黃連(薑汁炒)厚樸(姜炒)扁豆(炒)豬苓澤瀉白朮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5~18克
乳吹膏
乳吹膏 【來源】《理瀹駢文》。 【組成】川烏草烏南星白芷各30克生地當歸白芍各60克 【用法】上藥用麻油熬,鉛粉收膏。貼患處。 【功用】去腐生新,拔毒長肉。 【主治
乳豆膏
乳豆膏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綠豆(去皮取肉)30克乳香(竹葉裹,熨斗熨)7.5克 【用法】上藥為末。酒調敷,傘紙貼,干則再敷,續後卻換消腫排膿藥。
乳豆丸
乳豆丸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五。 【組成】肉豆蔻(生,為末) 【用法】上以通明乳香,用酒浸透研成膏,和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時用米飲下。 【
乳蜂散
乳蜂散 【來源】《普濟方》卷六十六。 【組成】露蜂房1枚乳香3~4塊 【用法】上銼碎。同煎漱。 【主治】牙齒疼痛。
乳黃散
乳黃散 【來源】《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赤茯苓7.5克甘草7.5克(炙微赤,銼)黃連7.5克(去須) 【用法】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用1丸,研破,著奶頭
乳薑湯
乳薑湯 【來源】《赤水玄珠》卷十五。 【組成】乳香末6克生薑自然汁6克 【用法】上藥以水350毫升,同煎三五沸,通口服。 【主治】寒疝氣上衝,中脘築痛。
乳靈丸
乳靈丸 【來源】《世醫得效方》卷十三。 【組成】川烏(去皮、臍,生用)15克生干地黃(酒浸一宿)30克草烏頭(小者,去皮、臍,炒去鹽)15克木香(不見火)7.5克五靈脂(揀去
乳沒散
乳沒散 【來源】《瘍科選粹》卷八。 【組成】白朮當歸甘草(炙)白芷沒藥各9克(研勻)乳香(另研)肉桂各6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和勻再研極細。每服9克,溫酒調下。 【主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