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髒連丸5
髒連丸5 【來源】《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黃芩7.22千克槐角(炒)4.8千克生地3.6千克赤芍葯2.4千克槐花(炒)3.6千克阿膠(炒珠)2.4千克地榆炭3.6千克當歸2.4千克
髒頭丸
髒頭丸 【來源】《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槐子30克牙皂2.1克黃連120克糯米75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用雄豬大腸1條,去油洗淨,將前藥入內,兩頭紮住,砂鍋內煮
棗參丸
棗參丸 【來源】《本草綱目拾遺》卷七引《醒園錄》。 【組成】大南棗10枚(蒸軟,去皮、核)人參3克 【用法】上藥用布包,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每次1丸,溫
棗仁湯1
棗仁湯1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組成】棗核仁3克人參6克芍葯桂心各3克黃耆甘草茯苓白龍骨牡蠣各6克生薑6克半夏10克澤瀉3克 【用法】上藥十二味,哎咀。
棗仁湯2
棗仁湯2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黃耆棗仁茯苓遠志蓮子各3.6克人參當歸茯神各3克炙甘草陳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怔忡虛弱,臥不安寧。
棗肉豆蔻丸
棗肉豆蔻丸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鐘乳粉12克(旋入)丁香(不見火)人參(去蘆)肉豆蔻(面襄煨)白茯苓(去皮)各6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
棗子綠礬丸
棗子綠礬丸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針砂綠礬(炒)蒼朮(米泔制)厚樸(姜炒)陳皮神曲(炒)各30克甘草15克 【用法】共研細末,棗肉為丸,或醋糊為丸,如梧桐子
澡豆
澡豆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組成】大豆黃150克苜蓿零陵香子赤小豆(去皮)各60克丁香15克麝香3克冬瓜仁茅香各17克豬胰5具(細切) 【用法】上九味,搗細過羅
藻藥散
藻藥散 【來源】《證治準繩·瘍醫》卷五。 【組成】海藻(酒洗)30克黃藥子60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2克,置於掌中,以舌時時舐,以津嚥下或水調慢咽.待腫消去三
皂刺大黃湯
皂刺大黃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五十五。 【組成】皂刺生川大黃各等分 【用法】用水、酒煎服。量小兒年歲大小,體質虛實,增減用量。 【主治】小兒髒毒便血初起,
皂刺散
皂刺散 【來源】《仁齋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皂角刺(紫黑色者)連皮栝樓各等分北五靈脂減半 【用法】上藥銼細。每服12克,用酒400毫升,煎取240毫升,入乳香少許,
皂莢丸
皂莢丸 【來源】《金匱要略》捲上。 【異名】皂角丸(《醫方集解》)。 【組成】皂莢112克(刮去皮,酥炙) 【用法】上一味,研末,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以棗膏和湯服3
皂角化痰丸
皂角化痰丸 【來源】《內外傷辨》卷中。 【組成】皂角(木白皮,酥炙)白附子(炮)半夏(湯洗七次)天南星(炮)白礬(枯)赤茯苓(去皮)人參各30克枳殼(炒)60克 【用法】上為細
皂角苦參丸
皂角苦參丸 【來源】《醫宗金鑒》卷七十三。 【組成】苦參500克荊芥375克白芷大風子肉防風各180克大皂角川芎當歸何首烏(生)大胡麻枸杞子牛蒡子(炒)威靈仙全蠍白附子蒺
皂角散
皂角散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組成】皂角(燒,細研)蛤粉(研)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細。用熱酒調服1~1.5克,並以手揉患處,取軟為度。 【功用】清熱解毒,
燥腸丸
燥腸丸 【來源】《雲岐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附子1個(炮)龍骨15克乾薑30克吳茱萸15克米殼15克訶黎勒皮15克 【用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
燥濕丹
燥濕丹 【來源】《青囊秘傳》。 【組成】蛇床子 【用法】上藥研末,干摻患處。 【主治】浸淫瘡。
燥陰散
燥陰散 【來源】《醫林繩墨大全》卷五。 【組成】蒼朮(鹽、酒炒)青皮烏藥山楂吳萸(鹽、酒炒)小茴(鹽、酒炒)橘核青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6克、空腹時
澤膚膏
澤膚膏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牛骨髓真酥油各等分 【用法】上藥二味,合煉一處,以淨瓷器貯之。每次3匙,空腹時用熱酒或蜜湯調服。 【功用】滋陰
澤及湯
澤及湯 【來源】《瘍醫大全》卷二十。 【組成】澤蘭葉30克白及9克 【用法】水煎,沖酒服。取汗自消。 【主治】乳癰。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