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交泰丸2
交泰丸2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黃連30克(薑汁浸,黃土炒)枳實30克(麩炒)白朮(去蘆,土炒)30克吳茱萸(湯泡,微炒)60克歸尾(酒洗)39克大黃(用當歸、紅花
交泰丸3
交泰丸3 【來源】《韓氏醫通》卷下。 【組成】生川連1.5克肉桂心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細,白蜜為丸。每服1.5~2.5克,空腹時用淡鹽湯下。 【功用】交通心腎,清火
膠艾六合湯
膠艾六合湯 【來源】《醫壘元戎》。 【組成】熟地黃9克白芍葯9克當歸(酒浸,微炒)9克川芎6克阿膠艾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血安胎。 【主治】妊娠傷寒,
膠艾四物湯
膠艾四物湯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一。 【組成】阿膠(蛤粉炒珠)艾葉(醋炒)當歸川芎白芍熟地蒲黃(炒)黃連黃芩生地梔子地榆白朮甘草 【用法】上藥銼碎。水煎,空腹時
膠艾湯1
膠艾湯1 【來源】《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小品方》。 【組成】阿膠6克艾葉6克 【用法】上二味,以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功用】養血安胎。 【主治】
膠艾湯2
膠艾湯2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七。 【組成】熟地黃艾葉(炒)當歸甘草(炙)芍葯川芎阿膠(炙)黃耆各30克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
膠艾丸
膠艾丸 【來源】《婦科玉尺》卷一。 【組成】香附生地枳殼白芍砂仁艾葉阿膠 【用法】上藥研未,用山藥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溫開水送下。 【主治】經
膠艾芎歸湯
膠艾芎歸湯 【來源】《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阿膠艾葉川芎當歸各3克甘草0.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養血安胎。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或下血。 【加減】妊娠
膠粉散
膠粉散 【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組成】煙膠30克燕窩土9克輕粉2克枯礬1.5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熟油凋搽患處, 【主治】燕窩瘡。
膠胡散
膠胡散 【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組成】煙膠15克羊鬍子1撮(鐃灰)輕粉3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末。濕則干摻,干則油調搽上。 【主治】羊鬍子瘡。
膠連飲
膠連飲 【來源】《丹台玉案》卷五。 【組成】黃連當歸身阿膠各6克赤芍芡實澤瀉車前子牛膝山藥各2.1克川芎熟地各3克 【用法】水煎,臨服加入童便50毫升。 【主治】婦女
膠髓膏
膠髓膏 【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組成】輕粉3克川椒末1.5克煙膠3克 【用法】上藥研末,將豬骨髓煎熟調勻,搽上即愈。 【主治】戀眉瘡。
膠香散
膠香散 【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組成】輕粉3克白膠香6克大楓子肉15個煙膠6克 【用法】上藥研末。用煎雞蛋黃調搽。 【主治】胎毒瘡。 【加減】如癢,加枯礬1.5
椒艾湯
椒艾湯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石菖蒲30克(銼)川椒7.5克艾葉7.5克(銼)蔥白7握 【用法】上藥用水1.8升,煎數沸,淋洗。 【功用】祛風除濕止癢。 【主
椒艾丸1
椒艾丸1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組成】蜀椒300粒熟艾270克乾薑90克赤石脂60克烏梅100枚 【用法】上五味,將椒、姜、艾下篩,再將烏梅置於7.5千克米下蒸
椒艾丸2
椒艾丸2 【來源】《御藥院方》卷七。 【組成】烏梅(去核)75克(醋浸,布裹蒸)川椒(炒,去目)30克柔成無滓艾45克乾薑(炮)赤石脂黑附子(炮裂,去皮、臍)各30克 【用法】
椒苄丸
椒苄丸 【來源】《審視瑤函》卷六。 【組成】熟地黃(切,焙乾)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生地黃(切,焙乾)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50丸
椒粉散
椒粉散 【來源】《蘭室秘藏》卷下。 【組成】肉桂0.6克川椒當歸梢豬苓各0.9克蛇床子黑狗脊各1.5克麻黃根3克輕粉少許紅花少許斑蝥2個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干摻患處
椒附散
椒附散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二。 【組成】大附子18克(炮,去皮、臍,研細) 【用法】上藥為末,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滿,再用水300毫升,加生薑7片,
椒附丸1
椒附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川椒(去目,炒出汗)檳榔各15克陳皮(去白)牽牛(微炒)五味子石菖蒲乾薑(炮)各30克 【用法】上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