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榧子煎
榧子煎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四。 【組成】細榧子49枚(去殼) 【用法】上一味,以砂糖水100毫升,砂鍋內煮干。熟食之。每月上旬平旦空腹服7枚。 【主治】蟲積腹
分氣湯
分氣湯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甘草(炙)乾薑(炮)熟干地黃(洗,焙)白茯苓(去皮)當歸(洗,焙)細辛(去葉、土)白芍葯吳茱萸(湯洗七次,炒)肉桂(去粗皮)各9
分氣丸1
分氣丸1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二十。 【組成】附子吳茱萸當歸川芎陳皮蓬莪術乾薑延胡索桂五味子白芷白及益智仁白朮各30克 【用法】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
分氣丸2
分氣丸2 【來源】《御藥院方》卷三。 【組成】木香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白豆蔻仁縮砂仁京三稜(炮,切)蓬莪術(炮,切)蓽澄茄蘿蔔子枳實(麩炒)各30克黑牽牛(炒)60克 【
分氣飲子
分氣飲子 【來源】《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五味子桔梗白茯苓甘草(炙)陳橘皮桑白皮草果(去殼)大腹皮白朮枳殼(去瓤,切,炒)川當歸紫蘇蘇子半夏曲各等分 【用法】
分清五淋丸
分清五淋丸 【來源】《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木通黃芩滑石各4千克大黃6千克甘草500克豬苓澤瀉黃柏萹蓄生桅子瞿麥車前子(鹽炒)茯苓(去皮)知母各2千
分水丹
分水丹 【來源】《石室秘錄》卷一。 【異名】分水神丹(《串雅內編》卷二)。 【組成】白朮30克車前子15克 【用法】煎湯服。 【主治】水瀉。
分涎散
分涎散 【來源】《御藥院方》卷一。 【組成】藿香葉干蠍白附子各30克丹砂膩粉粉霜各60克天南星30克(炮。以上藿、蠍、附、天四味同為末) 【用法】上藥同研勻細。每服3
分消湯
分消湯 【來源】《萬病回春》卷三。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白朮(去蘆)陳皮厚樸(薑汁炒)枳實(麩炒)各3克砂仁2.1克木香0.9克香附豬苓澤瀉大腹皮各2.4克茯苓3克 【用
分消飲
分消飲 【來源】《醫學傳燈》卷下。 【組成】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枳殼山楂陳皮豬苓澤瀉 【用法】水煎服。 【主治】濕瀉初起,腹中不痛,所瀉皆水,或遍身水腫,身熱脈數
分心氣飲1
分心氣飲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組成】木香(不見火)桑白皮(炒)各15克丁香皮30克大腹子(炮)桔梗(去蘆,炒)麥門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樸(去粗皮
分心氣飲2
分心氣飲2 【來源】《普濟方》卷一八一引《如宜方》。 【組成】紫蘇莖葉120克羌活半夏(湯浸七次)肉桂(去皮)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腹皮桑白皮木通(去節)芍葯甘草赤茯
分珠散
分珠散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槐花白芷地黃梔子荊芥甘草黃芩龍膽草赤芍葯當歸各30克 【用法】上藥水煎服。 【主治】血灌瞳人,惡血不散。 【加減
分濁散
分濁散 【來源】《辨證錄》卷七。 【組成】茯苓30克車前子9克豬苓9克茵陳3克梔子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濁氣下流膀胱,氣化不行,小便閉塞,一身發黃。
風緩湯
風緩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組成】獨活麻黃犀角各9克(一方用羚羊角)半夏6克大棗烏梅各20枚桂心鱉甲升麻橘皮枳實甘草吳茱萸大黃各3克生薑石膏各18克貝齒
風熱散
風熱散 【來源】《仙拈集》卷二。 【組成】川芎白芷石膏(鍛)荊芥穗各等分 【用法】上為末。每服3克,白開水送下。 【功用】散風清熱。 【主治】風熱頭痛。
風濕六合湯
風濕六合湯 【來源】《醫壘元戎》。 【組成】當歸(酒浸,炒)川芎白芍葯熟地黃(酒灑蒸)各30克防風制蒼朮各21克 【用法】上為粗末。每次9~15克,水煎服。 【功用】養血
風濕湯
風濕湯 【來源】《醫方類聚》卷九十八引《施園端效方》。 【組成】附子(炮,去皮)白朮甘草當歸(焙)防風桂枝薏仁各30克乳香沒藥茯苓各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9克
風引湯1
風引湯1 【來源】《金匱要略》捲上。 【異名】紫石煮散(《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癲癇湯(《普濟方》卷三七八)。 【組成】大黃乾薑龍骨各56克桂枝42克甘草牡蠣各28克
風引湯2
風引湯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七。 【異名】風飲湯(《普濟方》卷二四四)。 【組成】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6克吳茱萸秦艽細辛桂心人參防風芎勞防己甘草各3克乾薑4.5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