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清金化癬湯
清金化癬湯 【來源】《喉科家訓》卷二。 【組成】潤玄參剖麥冬白蘇子東白薇生甘草炙紫菀牛蒡子白芥子蒸百部 【用法】水煎服。 【功用】滋陰清熱,化痰利咽。 【主治】
清金降火湯
清金降火湯 【來源】《古今醫鑒》卷四。 【組成】陳皮4.5克半夏(泡)3克茯苓3克桔梗3克枳殼(麩炒)3克貝母(去心)3克前胡3克杏仁(去皮、尖)4.5克黃芩(炒)3克石膏3克瓜蔞
清金潤燥天門冬丸
清金潤燥天門冬丸 【來源】《醫門法律》卷五。 【組成】天門冬(去心,焙)45克百合前胡貝母(煨)半夏(湯洗去滑)桔梗桑白皮防己紫菀赤茯苓生地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
清金引血湯
清金引血湯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藕節9克茅根15克側柏9克降香桑葉麥冬各6克旱蓮草9克黑芥穗4.5克澤蘭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燥潤肺,引血下
清金飲
清金飲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一。 【組成】薏仁橘葉黃芩花粉貝母桑皮桔梗牛蒡白蒺藜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癰,咯痰腥臭,或帶膿者。
清經散
清經散 【來源】《傅青主女科》捲上。 【組成】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9克(酒炒)大熟地9克(九蒸)青蒿6克白茯苓3克黃柏1.5克(鹽水浸炒)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腎中
清驚散
清驚散 【來源】《重慶堂隨筆》捲上。 【組成】陳膽星2.7克硃砂0.3克 【用法】上藥研細,以竹瀝15毫升,生薑汁5毫升和勻,再用麥冬3克,橘紅2.4克,薄荷尖0.3克,煎湯
清咳湯
清咳湯 【來源】《仙拈集》卷二。 【組成】款冬花百合百部(蒸,焙)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蜜丸如龍眼大。臨臥時嚼一丸,生薑湯送下。 【主治】咳嗽,痰中帶血。
清空膏
清空膏 【來源】《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川芎15克柴胡21克炙甘草45克黃連(炒)防風羌活各30克黃芩90克(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 【用法】上為細末,每次6克,
清離固精丸
清離固精丸 【來源】《丹台玉案》卷四。 【組成】黃連(酒炒)萆薢人參各30克鹿角霜90克知母(青鹽水炒)秋石牡蠣(鍛過)茯神(去心)遠志(去心)石蓮肉(炒)白朮(炒)各45克 【
清離滋坎湯
清離滋坎湯 【來源】《壽世保元》卷四。 【組成】懷生地黃3克熟地3克麥門冬(去心)3克當歸(酒洗)3克白芍(酒炒)3克懷山藥3克牡丹皮1.8克炙甘草0.9克天門冬(去心)3克白茯
清利飲
清利飲 【來源】《丹台玉案》卷五。 【組成】木通白茯苓麥門冬車前子大腹皮各4.5克淡竹葉15克 【用法】加燈心30莖,水煎,空腹時服。 【主治】子淋。濕熱不行,肚腹作
清涼甘露飲
清涼甘露飲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門冬甘草生地黃芩知母枇杷葉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淡竹葉20片,燈心20根,煎至320
清涼膏1
清涼膏1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六十八。 【組成】梔子仁7.5克黃連7,5克(去須)生地黃60克蔥白10枚(擘)白芷7.5克黃蠟15克清麻油120克 【用法】上藥細銼。於油鍋中煎
清涼膏2
清涼膏2 【來源】《中藏經·附錄》。 【組成】川當歸香白芷木鱉子肉白及芍葯黃柏白蘞各30克乳香(別研)膩粉各少許白膠少許黃丹90克 【用法】上用清麻油300克,煎前六味
清涼膏3
清涼膏3 【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三四。 【組成】生山芋 【用法】上一味,不拘多少,去皮,研爛成膏。塗於患處,疼痛立止,不成瘢痕。 【主治】燙傷,燒傷。
清涼膏4
清涼膏4 【來源】《證治準繩·類方》卷七。 【組成】生南星薄荷葉各15克荊芥百藥煎各9克 【用法】上藥為末。用冷水調成膏,貼眼角上。 【主治】眼目紅赤腫脹,不能開
清涼膏5
清涼膏5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石灰60克 【用法】用水500毫升,攪混澄清,取清汁125毫升,加香油60毫升,以筷子攪打千百下如糊,取面上稠者,塗擦傷處
清涼膏6
清涼膏6 【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當歸30克紫草6克大黃面4.5克香油500克黃蠟120~180克 【用法】以香油浸泡當歸、紫草三日後,用微火熬至焦黃,離火,
清涼解毒飲
清涼解毒飲 【來源】《類證治裁》卷八。 【組成】連翹大力子黃芩生地丹皮山梔銀花甘草紫花地丁玄參花粉赤芍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疔毒。 【加減】熱重,加黃連、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