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比和飲
比和飲 【來源】《古今醫鑒》卷五。 【組成】人參3克白朮3克茯苓3克藿香2.4克陳皮1.5克砂仁1.5克神曲3克(炒)甘草1.5克 【用法】上銼一劑。用十年以上陳倉米75克,順流
比金丸1
比金丸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十。 【組成】滑石膩粉(研)各450克青黛(研)75克天南星(炮)375克巴豆700個(去皮取霜) 【用法】上為細末,以麵糊為丸,如麻子大
比金丸2
比金丸2 【來源】《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郁金(雪水煮令透,切,曝干)30克紫石英白石英白茯苓(去黑皮)水銀各7.5克黑鉛3.7克(與水銀同結沙子)甘草(生銼)7.5克龍
比金丸3
比金丸3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天南星(炮)全蠍(去毒,微炒)白花蛇(酒浸一宿,去皮、骨,取肉,焙乾)草烏頭(燒灰存性)麝香(研)各15克蜈蚣1條(蘸酒炙
必捷散
必捷散 【來源】《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白花蛇(酒浸三宿,去皮,骨,炙)60克蒺藜子(炒,去角)蔓荊實(酒浸一宿,焙)各30克白附子(酒浸一宿,切作片子,炒干)5枚
必勝散1
必勝散1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組成】熟干地黃小薊(並根用)人參蒲黃(微炒)當歸(去蘆)芎藭烏梅(去核)各30克 【用法】上藥搗羅為粗散。每服15克,用水2
必勝散2
必勝散2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蒲黃(略炒)螺兒清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用少許,擦患處,少待,用溫鹽水漱之。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
必勝散3
必勝散3 【來源】《醫方類聚》卷二十四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雄黃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分別研為細末,含水嗜之。立效。 【主治】偏正頭痛。
必勝散4
必勝散4 【來源】《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大黃檳榔白牽牛各3克粉霜4.5克 【用法】上藥各為細末,年壯者,作五服,中年久虛者,作七服,用生薑120克搗汁,赤砂糖9
必勝丸
必勝丸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 【組成】鯽魚1個(去腸、肚並子,以雄黃1粒雞子大、硇砂3克,入魚腹內,將魚仰放於炭火上,燒煙盡取出)全蜈蚣1條蓬術15克
必勝飲
必勝飲 【來源】《丹台玉案》卷四。 【組成】半夏枳實各6克、石膏(鍛)9克杏仁(去皮、尖)茶葉麻黃瓜蔞霜(去油)甘草各3克生薑5片 【用法】水煎,不拘時服。 【功用】宣
必效散1
必效散1 【來源】《聖濟總錄》卷六。 【異名】海神散(《楊氏家藏方》卷十四)。 【組成】鰾膠(白色者,不拘多少,炙令焦黃) 【用法】上藥一味,搗羅為細散。每服9克,
必效散2
必效散2 【來源】《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異名】立應散(《醫方類聚》卷一六六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榔檳(雞心者,不拘多少)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用
必效散3
必效散3 【來源】《仁齋直指》卷十六。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龍膽草山梔仁山茵陳黃芩各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粗末。每服9克,新水煎服。 【功用】瀉肝清膽,利濕退
必效散4
必效散3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五。 【組成】川槿皮120克斑蝥3克半夏15克木鱉子15克(去殼)檳榔15克雄黃9克白砒3克 【用法】上藥將雄、砒,斑蝥研細,其餘俱切成片
必效散5
必效散5 【來源】《醫宗金鑒》卷七十四。 【組成】川槿皮120克海桐皮大黃各60克百藥煎42克巴豆(去油)4.5克斑蝥(全用)1個雄黃輕粉各12克 【用法】共研極細末。用陰陽水
必效散6
必效散6 【來源】《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麥門冬90克(去心,糯粉拌蒸)烏梅肉150克 【用法】上藥研末為散。米飲送下15克。 【功用】生津斂液。 【主治】產婦痢後
必效丸
必效丸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七。 【組成】枳殼45克黃耆萆薢菟絲子各60克杜蒺藜烏蛇各90克 【用法】上藥共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時用米
必應湯
必應湯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六。 【組成】延胡索香附艾灰歸身砂仁生薑 【用法】水煎服。 【功用】理氣活血,祛寒止痛。 【主治】寒邪客於心脾,氣血不和,胸脘
必孕湯
必孕湯 【來源】《仙拈集》卷三。 【組成】續斷沙參杜仲當歸香附益母草川芎橘皮各6克砂仁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調經種子。 【主治】經期准而不孕。 按:原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