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

使用說明:此藥方來源於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先期丸
先期丸 【來源】《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二。 【組成】枇杷葉500克(蜜炙)白芍葯250克(酒浸,切片,半生半炒)懷生地黃180克(酒洗)懷熟地黃120克青蒿子150克(童便浸)五味
先天大造丸1
先天大造丸1 【來源】《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紫河車1具(酒煮搗膏)熟地黃120克(酒煮搗膏)歸身茯苓人參枸杞菟絲子肉蓯蓉(酒洗,搗膏)黃精白朮何首烏(去皮,用黑豆
先天大造丸2
先天大造丸2 【來源】《胎產指南》卷八。 【組成】紫河車1具人參30克當歸24克麥冬24克銀柴胡18克生地60克胡黃連15克山藥30克石斛24克(酒蒸)杞子30克黃柏21克(酒蒸) 【
先天歸一湯
先天歸一湯 【來源】《古今醫鑒》卷十一引王兵憲方。 【組成】人參24克白朮30克(麩炒)白茯苓(去皮)30克甘草12克川芎30克當歸36克生地(酒洗)30克白芍24克砂仁21克(炒)
掀腫膏
掀腫膏 【來源】《理瀹駢文》。 【組成】膩粉少許黃蠟代赭石(研)各15克細瓷末黃柏末各30克 【用法】麻油熬,塗腫處。 【主治】赤眼腫痛。
陷水散
陷水散 【來源】《雞峰普濟方》卷十九。 【組成】大戟15克當歸陳皮各30克 【用法】上藥為細末。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臨臥空腹時溫服。 【主治
陷胸承氣湯
陷胸承氣湯 【來源】《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栝樓仁18克(杵)小枳實4.5克生川軍6克仙半夏9克小川連2.4克風化消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熱瀉火,化痰通
陷胸承氣湯2
陷胸承氣湯 【來源】《傷寒瘟疫條辨》卷五。 【組成】白殭蠶(酒炒)9克蟬蛻(全)10個黃連3克黃芩3克黃柏3克梔子3克枳實(麩炒)7.5克厚樸(薑汁炒)15克大黃(酒洗)15克芒消9
陷胸青龍湯
陷胸青龍湯 【來源】《聖濟總錄》卷二十二。 【組成】牽牛子(微炒)45克人參22克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5克桂(去粗皮)檳榔(銼)各22克大黃(銼,醋炒)15克樸消30克 【用
陷胸湯
陷胸湯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一。 【組成】大黃栝樓實黃連各6克甘遂3克 【用法】上四味,哎咀。以水1升,煮取500毫升,分三次服。 【主治】痰火水飲內結,胸
香貝養榮湯
香貝養榮湯 【來源】《醫宗金鑒》卷六十四。 【組成】白朮(土炒)6克人參茯苓陳皮熟地黃j11芎當歸貝母(去心)香附(酒炒)白芍(酒炒)各3克桔梗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用
香豉湯1
香豉湯1 【來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刪繁方》。 【組成】香豉9克(綿裹)蔥須(切)12克石膏24克梔子仁9克生薑24克大青6克升麻9克芒消9克 【用法】上八味,切。以水600
香豉湯2
香豉湯2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 【組成】香豉15克 【用法】用水300毫升,煮三沸,漉去滓,納鹿角末1克,頓服之。須臾血自下。 【主治】婦人半產下血不盡,煩
香豉湯3
香豉湯3 【來源】《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 【組成】香豉薤白各9克梔子黃芩地榆各12克黃連黃柏白朮茜根各9克 【用法】上九味,哎咀。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
香地膏
香地膏 【來源】《普濟本事方》卷六。 【組成】生地黃(研如泥成膏)木香(細末) 【用法】上以地黃膏隨腫處大小攤於紙上,摻木香末一層,又再攤地黃膏,貼腫上。不過三五
香豆散
香豆散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 【異名】人參豆蔻散(《傳信適用方》卷四)。 【組成】藿香肉豆蔻各30克白扁豆人參各15克甘草(炙)7.5克 【用法】上藥研末
香附餅
香附餅 【來源】《外科發揮》卷五。 【組成】香附 【用法】研為細末,用酒調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 【主治】瘰疬流注
香附丹
香附丹 【來源】《幼幼新書》卷六引張渙。 【組成】大香附(刮去皮)沉香各30克檳榔雄鼠糞(燒)蟾蜍(燒)各15克 【用法】搗羅為末,羊髓120克煮爛,和成膏,為丸如黍米大
香附散1
香附散1 【來源】《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引陳景初方。 【異名】天仙籐散(《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 【組成】天仙籐(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 【用法】上藥等
香附散2
香附散2 【來源】《普濟方》卷五十五。 【組成】香附子(去毛) 【用法】研為細末,以棉杖送入耳中,或干摻。 【主治】膿耳。
中藥藥方大全,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

中藥藥方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醫藥方查詢,民間中醫藥方,中醫藥方精選,中醫經典藥方,中藥經典藥方,中醫藥方劑,止咳中醫藥方,漢唐中醫藥方大全,胃病中醫藥方,療痘痘的中藥藥方,中藥藥方必答,調經中藥藥方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