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使用說明:中草藥大全收集整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茯神木
茯神木 (《綱目》) 【異名】黃松節(《藥性論》),松節(《腳氣治法總要》),茯神心(《衛生寶鑒》),茯神心木(《本草備要》)。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間的松
浮萍
浮萍 (《唐本草》) 【異名】蘋(《爾雅》),水萍、水花(《本經》),浮蓱、薸(《爾雅》郭璞注),萍子草(《補缺肘後方》),水白、水蘇(《別錄》),小萍子(《本草拾遺》)
浮小麥
浮小麥 (《本草匯言》) 【異名】浮水麥(《本草蒙筌》),浮麥(《綱目》)。 【來源】為乾癟輕浮的小麥,水淘浮起者。植物形態詳"小麥"條。 【藥材】乾燥穎果呈長圓形,
匐地風毛菊
匐地風毛菊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匐地風毛菊的全草。 【植物形態】匐地風毛菊,又名:星狀風毛菊。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根頸被棕色纖維狀枯
福參
福參 (《藥性考》) 【異名】建人參(《金御乘方》),建參(《綱目拾遺》),土當歸、土人參(《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大齒當歸的根。 【植物形態】大齒當
福建胡頹子葉
福建胡頹子葉 (廈門《新療法與中草藥選編》)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福建胡頹子的葉片,植物形態詳"白葉刺根"條。 【性味】酸澀,平。 【功用主治】下氣定喘。治哮喘
福壽草
福壽草 (《現代實用中藥》) 【異名】獻歲菊(《台灣府志》),雪蓮(《西域見聞錄》),長春菊(《事物紺珠》),歲菊(《漳州府志》),冰裡花、頂冰花(《東北植物藥圖志》)
釜臍墨
釜臍墨 (《四聲本草》) 【異名】月下灰(《補缺肘後方》),釜下墨(《千金方》),釜月中墨(《四聲本草》),鐺墨(《開寶本草》),釜底墨(《本草圖經》),鍋底墨(《普濟方
腐巴
腐巴 (《綱目拾遺》) 【異名】鍋炙(《藥性考》),豆腐鍋巴(《慈航活人書》)。 【來源】為煮豆漿時鍋底所結之焦巴。 【功用主治】治翻胃,痢疾,血虛淋濁,腸風下血,
腐婢
腐婢 (《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莖、葉。 【植物形態】豆腐木,又名:滿山香、小退赤、知時木、早禾柴、黑毛列、臭常山、鐵箍散、臭聯膽、狐臭
腐婢根
腐婢根 (《湖南藥物誌》)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豆腐木的根。植物形態詳"腐婢"條。 【採集】全年可采。 【性味】《福建中草藥》:"苦微辛,涼。" 【功用主治】清熱解
腐沫
腐沫 (《綱目拾遺》) 【來源】即豆腐泔水上所集結之浮沫。 【功用主治】《綱目拾遺》:"治鵝掌癬生手掌及足掌,層層剝皮,血肉外露。此沫熱洗。"
附地菜
附地菜 (《植物名實圖考》) 【異名】雞腸(《本草經集注》),雞腸草(《別錄》),地胡椒(《貴州草藥》)。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 【植物形態】附地菜 一年
附子
【中藥名稱】附子(《本經》)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植物形態詳"川烏頭"條。 【採集】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於母根旁的子根,洗淨泥土,稱
復葉披麻草根
復葉披麻草根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復葉披麻草的根。植物形態詳"驚風草"條。 【採集】秋、冬采收,洗淨曬乾。 【性味】苦,寒。 【功用主治】
復羽葉欒樹
復羽葉欒樹 (《貴州草藥》) 【異名】花楸樹、泡花樹(《中國樹木分類學》),燈籠花,馬鞍樹(《貴州草藥》)。 【來源】為無患子科植物復羽葉欒樹的根,根皮或花。 【植
腹水草
腹水草 (《浙江中藥手冊》) 【異名】療瘡草(《汪連仕採藥書》),仙橋草(《李氏草秘》),翠梅草,毛葉仙橋(《綱目拾遺》),兩頭蛇、三節兩梗(《中華醫學雜誌》(6):421
蝮蛇
蝮蛇 (《別錄》) 【異名】虺(《詩經》),反鼻(《經典釋文》),土虺蛇(《普濟方》),反鼻蛇(《綱目》),碧飛(《湖州府志》),方勝板、土錦、灰地匾(《綱目拾遺》),草
蝮蛇膽
蝮蛇膽 (《別錄》)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蝮蛇的膽或膽汁,動物形態詳"蝮蛇"條。 【性味】《別錄》:"味苦,微寒,有毒。" 【功用主治】1《別錄》:"主匿瘡。" 2《藥
蝮蛇骨
蝮蛇骨 (《本草拾遺》)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蝮蛇的骨骼,動物形態詳"蝮蛇"條。 【功用主治】《本草拾遺》:"主赤痢,取骨燒為黑末,飲下三錢匕。"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中草藥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常用中藥大全,中藥名大全,中藥大全黃芪,中藥大全及功效,婦科中藥大全,泡腳用的中草藥,壯陽的中草藥,中草藥價格,中草藥功效查詢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