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使用說明:中草藥大全收集整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落地生根
落地生根 (《嶺南採藥錄》) 【異名】土三七、葉生(《植物名實圖考》),葉爆芽(《陸川本草》),厚面皮、著生藥、傷藥(《南寧市藥物誌》),打不死,葉生根、曬不死(《廣
落花生
落花生 (《滇南本草圖說》) 【異名】花生(《酉陽雜俎》),落花參(《滇南本草》),番豆、土露子(《物理小識》),長生果(《本經逢原》),落地松、地豆(《滇海虞衡志》)
落花生油
落花生油 (《綱目拾遺》) 【異名】果油、花生油(《綱目拾遺》)。 【來源】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搾出之脂肪油。植物形態詳"落花生"條。 【化學成分】花生油中含多種
落花生枝葉
落花生枝葉 (《滇南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枝葉,植物形態詳"落花生"條。 【化學成分】花生的地上部分含有多種揮發性成分,已確證的有:戊烯醇-3、已醇、
落葵
落葵 (《別錄》) 【異名】薛葵、蘩露(《爾雅》),承露(《爾雅》郭璞注),天葵(《別錄》),籐葵、胡燕脂(《開寶本草》),籐兒菜(《日用本草》),滑籐、西洋菜(《品彙精
落葵花
落葵花 (《國藥的藥理學》) 【來源】為落葵科植物落葵的花,植物形態詳"落葵"條。 【功用主治】花汁為清血解毒藥。解痘毒,又治乳頭破裂。
落霜紅
落霜紅 (《江西草藥》) 【異名】細葉冬青、小葉冬青、細毛全冬(《江西草藥》),貓秋子草、瘡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冬青種植物落霜紅的葉。 【植物形態】落
落霜紅根
落霜紅根 (《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冬青科植物落霜紅的根,植物形態詳"落霜紅"條。 【性味】甘苦,涼。 【功用主治】清熱,涼血,解毒。治肺癰,湯火傷,瘡瘍潰爛
落新婦
落新婦 (《本草經集注》) 【異名】小升麻(《本草拾遺》),術活(《四川中藥志》),馬尾參、山花七、阿根八、鐵火鉗(《貴州草藥》)。紅升麻、馬尾參、野開麻、虎麻。 【
落新婦根
落新婦根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異名】豬痾三七、金毛三七、野升麻(《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陰陽虎(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虎耳草科植物落新婦等的根莖。
麻布七
麻布七 (《陝西中草藥》) 【異名】破骨七、麻布袋(《貴州民間藥物》),統天袋、九連環、網子七、蓑衣七、背網子、龍骨七、龍膝、辮子七、花花七(《陝西中草藥》)。七
麻蕡
麻蕡 (《本經》) 【異名】麻勃(《本經》),麻藍、青羊、青葛(《吳普本草》)。 【來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幼嫩果穗。植物形態詳"火麻仁"條。 【性味】辛,平,有毒。 1
麻瘋樹
麻瘋樹 (《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麻瘋樹的葉、樹皮。 【植物形態】麻瘋樹,又名:青桐木,羔桐、臭油桐、小桐子、黃腫樹、假白欖、芙蓉樹、滑桃樹、桐油
麻腐
麻腐 (《藥鏡》) 【異名】胡麻腐(《中國醫學大辭典》)。 【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種子和合綠豆真粉的加工製成品。 【性味】姚可成《食物本草》:"甘,平。" 【功用
麻根
麻根 (《本草經集注》) 【異名】麻青根(《藥性論》)。 【來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根。植物形態詳"火麻仁"條。 【功用主治】去瘀,止血。治淋病,血崩,帶下,難產,胞
麻花
麻花 (《別錄》) 【異名】烏麻花(《千金方》)。 【來源】為桑科植物大麻的雄株花枝。植物形態詳"火麻仁"條。 【化學成分】雌花花穗分泌的樹脂含大麻酚、四氫大麻酚、
麻黃
麻黃 (《本經》) 【異名】龍沙(《本經》),卑相、卑鹽(《別錄》),狗骨(《廣雅》)。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 【植物形態】1草麻黃
麻黃根
麻黃根 (《本草經集注》) 【異名】苦椿菜(《大同府志》)。 【來源】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根及根莖。植物形態詳"麻黃"條。 【採集】立秋後採挖,去
麻秸
麻秸 (《綱目》) 【異名】脂麻秸(《摘元方》),芝麻荄(《中國醫學大辭典》),油麻稿(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來源】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莖。植物形態詳"黑脂麻"條。
麻口皮子藥
麻口皮子藥 (《湖南藥物誌》) 【異名】總管皮、滿山香、四皮麻(《湖南藥物誌》)。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柄果花椒的根皮或樹皮。 【植物形態】柄果花椒 落葉灌木,高1
中草藥大全,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

中草藥大全(www.shahaizi.com)提供:中草藥名稱大全,中藥名稱大全,常用中藥大全,中藥名大全,中藥大全黃芪,中藥大全及功效,婦科中藥大全,泡腳用的中草藥,壯陽的中草藥,中草藥價格,中草藥功效查詢等內容。

所謂中草藥,是中醫所使用的獨特藥物,也是中醫區別於其他醫學的重要標誌。中國人民對中草藥的探索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醫藥,神農被尊為藥皇。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